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文|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广告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company news

慈溪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 上传时间:2020-04-28 10:21  阅读次数:
  •  慈溪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0—202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争创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方向,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打造“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力促我市制造业前瞻化布局、智能化引领、高端化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智能产业基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基本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制造业关键技术环节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到2022年,慈溪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不变。全部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2%,全员劳动生产率14万元/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5%,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7%以上,增值税(制造业)年均增长10%。培育出一批省、宁波市级“三名”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数据大幅提升,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25%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38.5%。
      ——结构优化不断推进。“123”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3%以上,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10%、8%以上。


      ——绿色发展更加和谐。推进绿色工艺、节能设备的应用,建成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3%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2%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智能小家电、空调冰洗、水家电、电源连接器及开关、智能家居等,重点布局周巷镇、观海卫镇、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附海镇、新浦镇,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20亿元,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智能家电产业高地。


      实施路径和模式:加快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及观海卫镇智能电器小镇建设,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在家电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功能设计,研发智能家电产品,开展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建设和供给。构建更具人工智能的科技生活场景,全力打造智慧家庭生态圈。开展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定制服务。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不断改善产品用户体验,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二)关键基础件(元器件)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高端轴承、密封件、模具、接插件、汽动元器件等,重点布局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横河镇、逍林镇,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0亿元。
    实施路径和模式:探索“先进基础工艺应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双核驱动发展新模式。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深化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在关键基础件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关键基础件产品。


      (三)汽车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及特种专用车、汽车电子、汽车功能件、内饰及车身附件、新能源动力电池、物联网汽车专用部件等,重点布局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巷镇,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亿元,力争成为省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


      实施路径和模式:积极引进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整车项目,积极推动华东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增强龙头骨干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产品集成化发展,及时引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技术。提升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逐步实现由二三级供应商向一级供应商迈进。


      (四)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材、运动休闲器材、婴童用品等,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观海卫镇、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将我市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打造为国内知名产业集群。


      实施路径和模式:实施“医院+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的整个创新链环节。推进医疗设备智能化发展步伐。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五)新材料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高端合金材料、功能性纤维材料、石墨烯等,重点布局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宗汉街道,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实施路径和模式:加快石墨烯应用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爆发式增长。积极开展设备自动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的技术改造,将先进生产技术纳入到整套生产管理体系,实现新材料产业生产系统和制造方式全面升级。


      (六)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纺织装备、数控机床、自动化专用装备、现代农机装备、军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现代农业开发区,到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亿元。


      实施路径和模式:实施“协同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引领”的发展模式。组建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水平和系统集成应用能力。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协同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1.加快“1+5”千百亿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引进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着力推进5个百亿级产业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着力引进“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周巷镇工业园要以建设小家电智造小镇为抓手,打造“互联网+小家电”的产业生态链,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小家电产业基地。观海卫镇工业园要以建设智能电器小镇为抓手,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电源连接器产业基地和国内较知名的大家电产业基地。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要加快息壤小镇建设,打造成为杭州湾南翼创新硅谷、沪杭甬湾区智造中心。现代农业开发区要以建设正大现代农业休闲小镇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机械、特种车辆等行业的发展,争取建成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现代农机生产基地。


      2.提升产业集群园区管理水平。每个产业集群园区要聚焦“123”产业发展重点,推动细分产业发展,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和结构调整管理,根据主导产业定位制定项目入园标准。每个镇(街道)级产业园区要改变粗放式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园区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行相融合,要抓紧盘活、整合低效土地和厂房。


      (二)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攻坚


      1.开展精准招商。根据打造“123”产业集群的要求,编制产业招商指南,组建全市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招商工作组,统筹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招商项目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市场化招商合作,完善全市招商网络体系。每年引进并实现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个,三年内引进5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个。


      2.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链延伸等项目的有效投资。建立完善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制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力争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审批“最多80天”。到2022年,全市重点产业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3.加快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围绕“123”产业集群发展,深化“上林英才”计划,精准高效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项目。不断完善人才服务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进一步营造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环境,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10个以上。


      (三)加快推进动能培育提升


      1.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发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新产品,建成一批可示范推广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到2022年,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超过60%,重点工业企业机器联网率超过54%,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3%。


      2.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企业的应用,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竞争力。开展“亩均论英雄”企业综合评价,到2022年,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52.4万元。


      3.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深化推进块状传统产业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开展绿色工厂、园区创建。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争取完成高污染锅炉的淘汰。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小微企业园,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到2022年,新增特色小微企业园5家。


      (四)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提效


      1.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双创孵化器等,打造上林科创走廊。深入实施创新DNA工程,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果转换基地、创业基地。推进中科院两大平台和智慧谷智慧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慈溪设立创新基地。到2022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


      2.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组织企业参与“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技术攻关项目,实现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大产品创新突破。鼓励企业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完善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每年攻克重大核心技术5个,开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项。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服务机构,加快推动建设若干区域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深化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网络化、集成化。加快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慈溪小家电创新设计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五)加快推进名企名品培育


      1.强化领军企业培育。深入实施千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上市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重点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到2022年,新增年产值10亿元企业15家以上。


      2.强化品牌培育。加强企业品牌培育,支持企业争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重点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加强商标管理,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保护,鼓励开展商标境外注册。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加大内销开拓力度,加大与小米生态链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到2022年,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企业累计达30家。


      3.提升质量品质。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及档次。到2022年,每年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5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各镇(街道、园区)要集中安排要素资源与政策资源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建立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任务工作推进制度,将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拟定年度工作发展方案,明确各责任单位年度工作职责,确保我市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金融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入和产品创新,对重点企业给予更为灵活的授信安排,建立贷款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鼓励投资机构设立重点产业子基金,支持集群内有自主品牌、有核心技术、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


      (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调整优化产业平台空间布局,加强工业用地供给,全市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扩点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工作和“标准地”制度改革,除负面清单项目外,其他工业项目用地100%按“标准地”供地。保障优势企业用地需求,推动全市合理转移和淘汰低效低端产能。


      (四)优化产业集群扶持政策
      优化财政资金和能源、环保等资源要素配套,研究符合产业集群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梯队培育。按照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对在重点区域的集群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慈溪民盟、慈溪民建、慈溪致公党、慈溪九三。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