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文|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广告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company news

工信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

  • 上传时间:2013-11-07 14:18  阅读次数:
  • 工信部916日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指南》明确体现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将改变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的局面。《指南》确定了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等8大领域,共261项技术。具体来看,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37项、原材料54项、装备制造70项、消费品工业36项、电子制造业25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项、通信业13项、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8项。

    现将8大领域中的装备制造业领域详细内容列出,其中涉及本行业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纳米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技术;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高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等,供行业企业阅读分析,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         

    (一)基础机械

    1. 机械基础零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的纳米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电沉积过程精密控制技术研究,探索降低纳米镀层工艺成本的技术途径,研究纳米混合粉应用的技术,纳米陶瓷电沉积自动化环保型生产线技术,硬涂层结构的理论与试验模型研究。

    其中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合金钢基体的结合强度由65Mpa提高30%,包括建立热处理、喷丸强化、纳米镀层的复合优化制造工艺,建立优化的裂纹修复工艺,给出微纳米粉体组分与镀层性能关系,提出性价比良好的微纳米粉体组成要求,研制适合纳米镀层的自动化的电刷镀装备,提出基于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纳米表面涂层结构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关键产品的研究,包括汽车发动机气门簧等抗疲劳研究,国产弹簧钢丝制造发动机气门弹簧疲劳寿命由2300万次提高3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复杂工况下链条抗腐蚀疲劳研究,抗腐蚀疲劳寿命由平均30个月提高2倍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石油钻机钻杆、泥浆泵抗腐蚀疲劳研究,石油钻采泥浆泵缸套抗腐蚀疲劳寿命由200300小时提高35倍;海洋平台升降装置大模数齿条的纳米涂层改性应用研究,大模数齿条疲劳磨损寿命显著提高;提高滑动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应用研究,滑动轴承寿命显著提高。

    2. 高压液压元件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作压力≥20MPa的柱塞泵/马达壳体、液压阀阀体、齿轮泵、叶片泵、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等壳体的铸造技术,包括铸造熔炼技术,材料成份分析及控制技术,时效处理技术,多层内腔及流道精密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等。

    其中机械性能,单件试棒抗拉强度σb≥300350MPa,铸件产品本体抗拉强度σb≥270MPa,表面硬度HB195235,心部硬度HB190215,标准试块孔变形量≤2.0μm/10Nm;尺寸精度,外形CT7,内腔CT6;表面质量Ra≤12.5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8AT自动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方案优选,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理论与方法,自动变速器试验测试技术和标准规范,自动变速器机械液压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TCU软硬件工程化设计开发与整车测试标定匹配,动变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

    CVT无级变速器,包括无级变速器综合性能设计,金属带和摆销链工作机理研究与设计,摆销端面与锥盘传动副的研究,金属带、摆销链应用性能测试与效果分析,无级变速器产业化生产组织与实施。

    其中68AT自动变速器,68个前进档,输入扭矩180320Nm,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MTDCT比传统机械变速器每百公里节油5%10%AMT换挡响应时间≤0.65sDCT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换挡平顺性、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CU寿命≥6000hCVT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达到94%,金属带带环各层受力不均匀度≤5%,带环拉应力降低20%27%,轴向压力减少20%,传动效率提高1.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链式CVT在变速比较大的低高速区效率较高,最佳燃效比现有带式CVT提高45%;锥轮锥盘锥面角度公差≤40″,两轴径同轴度≤0.008mm,球道跳动≤0.012mm,寿命大于25km

    4. 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齿坯精化技术;抗疲劳精加工技术;低噪声、长寿命、轻量化细节设计技术;无应力集中装配技术;精细热处理技术;表面硬化、强化、改性技术;材料的选用与研究;表面保护技术;润滑等制造技术;以及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技术研究;强力喷丸技术对螺旋锥齿轮使用寿命提高的研究;表面处理对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及提高使用寿命的研究;螺旋伞齿轮装配工艺研究;驱动桥台架试验动力谱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研究。

    其中适合中小模数、复杂异形齿轮零件,精度达67级,噪声7075dB,疲劳寿命≥100万次,材料利用率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70%,综合成本降低20%

    5.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是对各种主机、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液压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综合,属于液压技术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分布控制技术;电液伺服比例控制技术;液压数字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多自由度平台姿态控制技术;液压振动台数字控制技术和为汽车、军工装备配置的多通道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技术等。

    其中高压大排量数字电子泵,工作压力35MPa,排量20250ml/r,变量时间20-200ms35MPa时),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数字液压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工作压力35MPa,流量100250l/r,响应时间520ms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数字液压缸,工作压力2535MPa,缸径≥25mm,定位精度≤0.1mm

    6. 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工艺研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性能研究。

    包括提供典型汽车高强度螺栓(10.9级法兰面螺栓)制造的精密镦锻工艺规范(经过CAD,经过批产验证)10.9级法兰面螺栓模具寿命,从现有10万件/套,提高一倍以上;10.9级以上的法兰面螺栓、轮毂螺栓σb≥1040N/mm2;摩擦系数稳定在0.13±0.03;疲劳强度:≥(34)×106

    7. 重大装备配套高性能滚动轴承表面完整性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重大装备应用领域配套轴承典型动态载荷谱;服役状态下轴承复杂界面系统摩擦学行为大规模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面向复相组织和碳化物形态及分布控制的热处理新工艺、控形控性轧制成形技术、表面完整性的可控磨削和强化技术;轴承摩擦界面多重润滑膜构建技术;新型润滑剂制备技术、新型高性能滚动轴承润滑材料;服役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服役性能的在线调控技术;轴承摩擦学行为长期演化测试平台、轴承润滑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制研究的精密试验平台、套圈组织性能可控性轧制成形实验平台、工艺参数可控的轴承滚道成形磨削实验平台、磨削力和磨削温度的同时在线测试平台、轴承服役性能在线测试与动态控制平台、轴承运动副动态润滑油膜测量平台。

    (二)智能制造装备

    1. 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2. 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习建模技术;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多轴连续插补、电子齿轮与电子凸轮等精密运动控制及优化技术。

    3. 高可靠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4. 系统协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大型装备各工序间同步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

    5.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装备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技术;装备健康维护技术;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及寿命评估技术。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性能参数分析纪录和预警技术、全方位生产过程监测技术。

    6. 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嵌入式互联网技术;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security)技术;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工业通信协议认证技术;工业通信协议转化为国际标准;工业通信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

    7. 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维精密加工工艺;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精密锻造技术。

    8.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特种环境下(超高温、超低温、耐辐射、耐腐蚀、超高压等)的变形测量技术;非接触式、全自动式变形测量技术;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的控制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型结构、超大载荷、全自动等特种试验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多维运行轨迹解耦技术;各种环境与工况的模拟仿真技术。

    9. 高端分析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质谱分析检测技术;光谱分析检测技术;能谱分析检测技术。

    10. 精密、高效、节能热处理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密控制真空热处理技术;精密可控气氛连续热处理技术;IGBT电源感应加热技术;化学热处理催渗技术;智能型精确控制淬火冷却系统;热处理设备智能控制系统。

    11. 绿色、高效、节能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效智能压铸岛系统技术;金属件快速无模制造技术;绿色环保型无机树脂粘结剂的开发及其在汽车工业中应用技术;新型无机湿态覆膜砂的应用及其循环再生利用技术;金属液高效过滤技术及应用。

    (三)复合材料制备

    1. 伺服节能塑料注射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0.75110kW注塑机专用伺服电机,0.7530kW水冷、35K110kW风冷伺服驱动器;研发快速油缸配合比例方向阀的注塑机专用液压系统;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优化软件和高耐磨机筒;研发高效、高精连杆机构。

    其中转矩控制精度±1%,频率响应≥200Hz,液压压力控制误差±1bar;全硬化螺杆硬度58-61HRC,料筒内孔浇注双合金,有效厚度2-2.2mm,硬度57-59HRC;开合模定位误差≤±1mm,制品质量重复精度≤0.8‰;能耗指标0.35kWh/kg

    2. 塑料微尺度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塑料微注射成型装备技术;塑料微挤出成型装备技术。

    其中微型注射成型机,合模力10—300kN,注射速度≥300mm/s,注射压力≥20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微结构成型注射机,合模力200-800kN,注射速度≥500mm/s,注射压力≥25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3. 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以精密驱动、精密塑化、高热惯性机筒、稳流螺杆和精密控制为特征的精密挤出成型主机;研发塑料熔体泵、并联式稳压装置等稳压稳流关键部件;研发以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发基于等时到温控制系统、统计过程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Web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的精密挤出成型先进控制技术。

    其中螺杆直径16—65mm,螺杆转速15—150r/min,流量波动<5%,熔体压力波动<4%,熔体控温精度±1℃;制品几何精度,轴向几何波动<5%,横向几何波动<5%

    4. 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拉伸形变支配的高效节能塑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负载感应型低速大扭矩驱动与传动技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挤出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叶片式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负载感应型液压驱动与传动技术,塑料无螺杆塑化注射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与国际先进的常规螺杆加工技术与设备比较,塑化挤压、塑化注射系统的能耗降低20%左右,体积重量减少20%以上,整机能耗降低25%以上。其中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挤出产量≥100kg/h,比能耗≤0.22kW?h/kg(测试物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挤出压力≥15MPa),有效热机械历程≤650mm;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塑化能力≥120g/s,比能耗≤0.18kW?h/kg(测试物料为聚苯乙烯),理论注射容积≥2600cm3,有效热机械历程≤1000mm

    5. 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型功能结构件设计制造及评价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复合材料大型功能结构一体化部件系列化设计技术;复合材料大型功能结构一体化部件制造工艺技术;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检测验证及诊断评价技术;复合材大型部件回收利用技术。

    6. 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其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二代流化床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技术;回收材料再利用制备技术;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稳定生产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工业化技术(2t/日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应用示范中试处理,回收碳纤维单丝的拉伸强度将达到原制碳纤维的90%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可降解基本材料制造技术。

    7. 全复合材料格构体节点连接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复合材料锥形杆插接技术;复合材料法兰连接技术;复合材料抱箍连接技术;复合材料螺纹连接技术;复合材料杆件成角度快速连接技术等。

    8.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规模化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复合材料基体的热塑性树脂的改性技术;热塑性树脂对纤维的浸润技术;长/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规模化生产装备制造技术;长/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技术;长/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成型技术。

    9. 高精密陶瓷轴承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精密氮化硅、氧化锆陶瓷球近净尺寸成型、烧结关键技术;陶瓷轴承球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陶瓷球轴承结构设计与装配;陶瓷轴承考核评价技术。

    10. 特高压瓷绝缘子设计与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特高压棒形、空心瓷绝缘子高强度配方的研究;瓷套无机粘结技术;超、特高压棒形、瓷套的结构设计;薄壁高精度尺寸坯件成型技术;超、特高压棒形、瓷套的高洁釉料配方体系、制备技术与施釉工艺;超高、超大尺寸薄壁坯体装窑、氧化焰烧成技术;高精度尺寸的瓷件研磨、胶装技术等。

    11. 电工电器用电气绝缘材料与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电机用新型绝缘材料技术;海洋工程用高性能海缆绝缘料技术;智能化电子电器产品用绝缘材料技术;大型变压器用绝缘成型件、出线装置及技术;环保型绝缘材料技术;高压电机绝缘材料及系统老化机理与判定技术。

    (四)高档印刷装备

    1. 高端、智能化印刷机墨色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精度墨色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智能化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墨色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研究;印刷机与墨色控制系统机械连接部分的技术。包括CIP3/CIP4接口的油墨量预置技术,即墨键开度的智能化预置,须开发油墨预置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软件能够解读CIP3/CIP4的多种压缩格式文件,具备开放性;墨色质量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印张的扫描进行质量检测,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系统据此进行智能化调整;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技术。印刷速度与水墨量关系的函数曲线研究,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

    其中墨键绝对控制定位误差<0.002mm;墨键重复定位控制误差<0.001mm;墨色预置误差,各墨区密度值误差<0.1;墨色反馈调整误差,密度值误差<0.05

    2. 高端、智能化印刷机电子轴(无轴)传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无轴传动适用的伺服传动技术,开发全系列无轴传动专用的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研究高速实时现场总线技术,研制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计算机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研究超高分辨率位置——速度传感技术,开发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光电编码器高倍细分器;研究无轴传动印刷机机电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无轴传动系统专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其中胶印机印刷速度>10m/s,套印误差<0.1mm;柔凹印机印刷速度>300m/min,套印误差<0.1mm

    3. 喷墨数字印刷机压电式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喷墨及按需喷墨打印头设计理论研究;高性能喷墨打印头关键技术研究;喷墨打印头制造流程与工艺研究;基于MEMS技术的喷墨打印头制造设备技术研究;喷墨打印头质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其中印刷分辨率≥600dpi,最高印刷速度≥150m/min,使用寿命≥1000h

    (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 纯电动乘用车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技术。

    其中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850kg,最高车速≥80km/h050km/h加速时间≤7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8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0kWh/100km

    A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10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A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3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8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5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5kWh/100km

    A0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6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2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2. 动力电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功率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隔膜生产关键设备技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其中能量型电池模块(1kwh),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功率密度达到1000W/kgPHEV),500W/kgEV),成本≤2/Wh,寿命达到10年以上;

    功率型电池模块(0.3kwh),功率密度达到2000W/kg,能量密度达到70Wh/kg,成本≤2/Wh,寿命达到1020万公里。

    3. 汽车电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底盘控制系统技术;整车控制器、汽车电控附件、汽车智能化等技术。

    4. 汽车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微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与标配;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1升及以下排量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技术;高效变速器关键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与应用。

    其中微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10%(城市工况),可靠性(系统的启停次数)≥60万次,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00元。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30%,混合动力主要部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0000km,混合动力主要部件使用寿命≥15万公里,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万元。

    1升及以下排量的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整车工况油耗小于4.5L/100km(按我国的工况法测试)。

    5. 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混合动力总成的系统集成研究,混合动力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

    其中混合动力商用车节油率25—30%(采用工况法检测和实际线路运行检测的方法进行检测);可靠性与寿命指标,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万公里,寿命80km;混合动力系统(含储能装置但不含发动机)的总成本15万元。

    (六)轨道交通装备

    1. 高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300km/h及以上等级高速动车制动技术;160—250km/h城际列车制动技术;大功率机车制动技术;重载货运列车智能制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基础制动系统技术;可互通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模块(MODBRAKE)技术。

    其中冲击限制≤0.75m/s3,紧急制动减速度≥1.2m/s2,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1.0m/s2,最大空走时间≤1.6s

    2.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试验验证技术。

    其中驱动能力≥0.6kW/kg,齿轮传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20万小时。

    3. 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共性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变流器及传动控制技术;高压IGBTIGCT等大功率元器件及应用技术;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长大货运组合列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包括采用3300V及以上高压IGBTIPM)技术,采用直接力矩控制或矢量控制的高性能的电机控制技术,采用四象限PWM整流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接近于1,永磁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2750V,额定效率95%,相比同等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实现效率提升2—5%,采用机车无线重联技术,完全实现万吨以上货运列车重联牵引控制。

    4. 列车网络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高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准确、快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高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记录。

    5. 高速列车轮轨技术和弓网关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动力学研究;轮轨关系研究;轮轨磨耗机理研究;弓网耦合振动特征试验与仿真研究;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受电弓空气动态力与控制技术研究;弓网动态接触力调整技术研究;车辆与供电网电气关系研究与试验。

    其中脱轨系数0.8,构架横向加速度峰值连续6次以上达到810m/s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张力≥31.5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6. 列车安全运行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安全平台技术;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车站进路控制技术;轨道占用检查技术;安全信息传输技术;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7. 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8.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9. 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并发组呼数20/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10. 北斗定位、定时、轨道状态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时钟同步;列车定位导航测速功能;灾害定位预警;轨道等基础设施状态监测;基于北斗的铁路应急通信系统。

    11. 大型养路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整车集成技术;作业装置创新与开发;车架、转向架和整车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轨道几何参数模型与应用技术;数字网络电气控制系统;数字传感器技术;数字视频技术;数字无线通话技术;轮轴制造技术;重要结构件焊接技术;精密箱体加工技术;无损检测技术;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

    其中数字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控制总线作为整车网络和通讯载体,最高通讯速率800kbps;最大单网络长度60±1m,网络节点不少于127个;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整车控制和信息处理;控制模块防护等级IP67,工作环境温度-25℃75℃;数字传感技术,测量精度0.1mm,全数字信号输出;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工作效率34km/h,作业精度正矢误差1mm,超高误差1mm,轨距误差1mm,距离误差0.1m/100m;无损检测技术,钢轨探伤持续检测速度≥80km/h,采用轮式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换能器频率25MHz,钢轨探伤可检测轨型4375kg/m,伤损检出率≥80%,伤损误报率≤20%

    (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1. 深水浮式结构物总体和结构设计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风、浪、流条件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非线性耦合响应分析研究;立管系统、系泊系统与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的时域耦合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稳性和破舱稳性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运动性能试验验证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响应预报技术研究;基于风险控制和可靠性理论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残余应力对深水浮式结构物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高强度及甚高强度钢在深水浮式结构物上的应用研究等。

    2. 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分析评估、监测和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极端海况描述、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波浪载荷预报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验证技术研究;完整和破损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恶劣海况下的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评估分析软件开发。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作用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技术研究;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老龄海洋工程装备的结构特性与剩余寿命研究;结构预测性维护方案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综合优化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评估软件开发等。

    3. 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系泊材料及系泊方式研究;非线性柔性构件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态定位能力分析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仿真技术研究等。

    4. 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慢漂载荷试验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上浪、砰击、气隙测量技术研究;深水系泊系统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研究;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试验技术研究;筒型结构物涡激运动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形成比较成熟、可靠的试验方法和预报技术。

    5. 海洋工程结构物振动及噪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噪声形成与传播机理研究;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声学计算建模技术;舱室设计在指定振源/噪声源下各舱室噪声数值预报技术;舱室/环境噪声评价及降噪设计技术。

    6. 自主知识产权海洋石油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钻井系统集成设计研究;钻柱升沉补偿装置、隔水管系统、水下防喷集成设计技术;钻井系统与船舶系统集成设计研究;钻井设备传动技术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钻井系统检测报警和保护技术;高压管系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7. 海工装备高效建造新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地串联建造技术;悬臂梁整体滑移安装技术;半潜式平台主甲板结构整体建造和总装技术;特殊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新技术等。

    8. 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技术;动力系统动态管理、余热回收利用、热泵应用技术;废气减排与回收处理技术;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利用技术等。

    (八)航空装备

    1. 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主要技术内容:

    增升减阻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翼、层流机翼、高效增升装置、附面层控制、同向流流动控制等;新型气动布局技术,包括宽体飞机、超声速客机、高速直升机、桨扇布局等;风洞试验和测试技术,包括低温高雷诺数、防冰、噪声等风洞试验和测试;数值风洞技术,包括高精度CFD、数字化试验;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内流、燃烧、减排等设计、试验和测试技术,以及推进技术。

    2. 先进航空材料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大型先进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加工技术;大型轻量化整体件(主要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高温合金等)制造技术;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抗疲劳、连接、防腐蚀、表面强化等);新型特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成形、电解、焊接、旋压成形等)。

    3. 航空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空电子集成技术;飞控系统集成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飞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综合技术;快速综合健康检测技术。

    4. 航空数字化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数字化定义(三维建模,数字化预装配,并行定义等);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线,工艺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试验技术(气动、强度试验,试车、试飞数字仿真,功能系统、任务系统数字仿真等);产品数据管理(单一产品数据源,异构等);协同平台技术(协同工作环境,数据交换,异地同步);数字化运营支持技术(数字化培训、检测、维修和保障,航线规划和机队管理等);大型基础软件开发(建模、仿真和数据管理等)。

    (九)卫星及应用

    1.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顶层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总体设计技术;体系设计仿真与效能评估技术;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天基网络技术。

    2. 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中分、高分、高光谱、SAR等多种国产陆地观测卫星载荷,研究和完善大气校正算法,有效消减大气效应;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典型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包括生态环境参数、灾害特征参数等;研究陆地观测卫星定量专题产品的生产与优化技术,制订相关标准规范;针对新型载荷特点,进行信息提取技术攻关与真实性检验。

    3.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技术;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区域示范应用;平台标准规范研究。

    4.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基于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的应用系统与应用模式研究;数字化产品研制保障大纲。

    5.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总体技术

    小卫星柔性化设计技术;小卫星快速集成与测试技术;小卫星在轨功能重构技术;小卫星自主运行技术。

    6.低轨通信星座卫星专用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通信载荷特点的总体构型与结构优化设计技术;轻量化、高承载、长寿命平台技术;星上信息综合管理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适应批量生产的平台标准化设计技术。

    7.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方案研究;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技术研究;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姿轨控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新型高效电源分系统方案研究。

    8. 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演示验证系统及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十)基础工艺

    1.精密、高效、节能热处理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密控制真空热处理技术;精密可控气氛连续热处理技术;IGBT电源感应加热技术;化学热处理催渗技术;智能型精确控制淬火冷却系统;热处理设备智能控制系统。

    2. 绿色、高效、节能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效智能压铸岛系统技术;金属件快速无模制造技术;绿色环保型无机树脂粘结剂的开发及其在汽车工业中应用技术;新型无机湿态覆膜砂的应用及其循环再生利用技术;金属液高效过滤技术及应用。

                                  (来源: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