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8年,我市紧扣“科技争投”目标任务,快马加鞭加大创新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72.1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技术交易额137.4亿元,同比增长68.0%;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7.3万件和4.5万件,同比增长17.5%和21.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万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争投”行动,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让宁波在国家创新版图上更具竞争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连日来,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科技创新话题纷纷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提升创新动能找寻着力点。
市人大代表、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路波建议建立创新企业交流平台,让外来人才了解宁波优秀企业。宁波地区有许多优秀的企业,但外来人才对宁波相关企业信息掌握较少,建议尽快建立宁波市创新企业协作配套交流平台。可根据创新能力、规模、人才项目等要素,整理出主要行业类型或产品分类,建立宁波市主要创新企业名单。这些企业主要为宁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企业、各区县(市)优秀创新型企业。根据宁波市创新企业名单,各企业可在线填写相应信息。建议宁波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等单位加强对平台的领导。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平台运营,适时更新,不断完善市内高层次人才企业与市内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有效实现政府定期组织的“集体相亲会”与平台日常供需沟通相衔接、相统一,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企业与产业发展相关讨论会等,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助一臂之力。此外,我市应引导企业创新推进协作配套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积极引导市内相关企业打破固有理念,整合一切有效资源进行配套协作,由单纯的产品加工配套向上下游配套、产品与技术配套、销售渠道配套等广义的协作配套转变。
市人大代表,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泽普谈到“军民融合”,有着说不完的感慨。1977年,高泽普进入南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学习,毕业后长期在航天企业从事技术和企业管理工作。2002年,高泽普离开工作了30余年的湖北,来到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的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军工配套装备研发经验,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国防事业作贡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就应用了高泽普带领星箭团队研发的配套产品。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参军’的政策措施,前不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加快走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浙江路子。”高泽普说,宁波作为全省第二个“万亿之城”,应该抓住机遇,完善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有力促进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强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作为市人大代表,高泽普认为应当从完善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入手,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系列配套政策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民参军”企业、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引进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专门人才等举措,推进宁波市军民融合事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代表说,要加快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军民共建共用。